• 两岸关系网移动版

    两岸关系网移动版

论北京在国家文化外交格局中的战略地位

2025-06-22
来源:两岸关系网

        新时代的外交竞争愈发倾向于文明影响力的较量与话语权的重构。谁能以文化讲述国家,谁就能在全球治理新秩序中占据道义高地与认知制高点。在这一意义上,北京的战略地位,已远超其“首都”本身的象征意义,而上升为国家文化外交格局的“主阵地”与“总枢纽”。北京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,而是一种外交空间的制度表达,是一套文明语言的战略起点,是国家文化输出的引擎中枢。

        第一,文化外交进入“城市战略”阶段,北京成为前沿高地。近年来,文化外交的主战场正发生深刻位移,从以国家部门为主导的宏观输出,转向以城市为节点的微观渗透。这背后体现的,是对外交互动模式的重新理解:国与国之间的对话,需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认同作为缓冲器。而北京,正是在这场外交转型中脱颖而出的主场力量。作为首都,北京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集成能力。中央政治话语、国家文化机构、世界级高等教育资源、媒体平台以及多边外交渠道,在北京实现高度聚合,使其成为国家对外表达的“总出口”。“双奥之城”的建构、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的举办、“中非合作论坛”的扩容、“中欧高层交流”的策动,无一不在说明:北京的城市外交,已从仪式性礼遇走向制度性安排,从表象活动走向深层战略。文化外交不是装饰外交,而是议程设置能力的体现。当北京主导的文化议程一次次引发国际关注,如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所展示的政党外交新路径,故宫博物院出海所带动的文物外交新叙事,以及中国戏曲节、北京国际设计周、国际青年论坛等活动所展现的“文化触角”,都在说明,北京正在以“文明代言人”的身份对外开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性拓展。

        第二,北京的文化属性构成国家外交战略的认同基石。战略地位的确立,首先源自其文化象征力的独特性。北京并非凭借地理与政治功能占据文化外交的中枢位置,而是以其深厚的文化根脉,为国家提供了叙事合法性的根基。在中华文明的时空轴线中,北京集“礼乐文明”“帝王权威”“革命记忆”“现代国家”于一体,从中轴线到紫禁城,从中南海到天安门,从鲁迅故居到国家大剧院,这些城市空间不仅是文化地标,更是国家身份的时空密码。它们以空间再现历史,以历史连接现实,使北京具备了将“国家理念”转译为“文化形式”的能力。正是这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文化张力,使北京在文化外交中得以构建国家认同的“内聚力”与“外扩力”。无论是“文化自信”的国际呈现,还是中华文明叙事的全球化转译,北京都以其首善之区的资源调度力和象征传播力,为中国塑造了一种具有全球可识别性的“国家文化面孔”。外交不再只是谈判桌上的纸上角力,更是公众认知与价值观交锋的“软战场”。而北京,恰恰构成了中国在这一“非物理空间”中的主场优势。

        第三,外交话语的建构离不开“北京经验”的制度符号。国家文化外交,最终要落实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,而国际话语权的重构,必须有制度性成果作支撑。北京不仅在文化输出中扮演角色,更在制度话语层面形成范式:它是“国家治理现代化”的示范样板,也是“中国制度自信”的现实依托。从城市治理的国际对标,到营造“人民城市”理念的传播,北京为文化外交提供了一种现实秩序的范式样本。例如,北京在空气治理、绿色城市建设、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构建出一种“现代—传统”“科技—生态”“效率—文明”的复合模型,形成了国际可参考的“中国式城市治理路径”。这不仅是城市经验的外溢,更是制度自信的文化显影。尤其重要的是,北京外交功能的制度化正日趋明显。从“北京共识”到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”,再到“全球发展倡议”的首倡,北京正成为“非西方发展范式”的主张者。其城市外交的运作方式,早已超出“市长会见外宾”或“城市推介展会”的初级阶段,转向对全球治理议题的“议程建构”“价值输出”“规则参与”。北京不是输出产品,而是输出制度理解与文明信仰。

        第四,北京的文化外交战略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。在全球文化竞争格局中,城市话语的权重持续上升。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具备国家级文化传播的能力。纽约有华尔街,伦敦有议会政治,巴黎有浪漫叙事,东京有技术秩序。但没有一个城市,能像北京这样,汇聚文明历史、制度力量、地缘支点与战略叙事于一体。这种四重结构的融合,使北京在国家文化外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替代。更关键的是,北京的战略地位不仅仅是“当下性”的结果,更具有“前瞻性”价值。它是中国应对国际舆论压力、重塑全球规则话语的第一防线,是国家软实力体系中最具整合效应的节点城市。在一个文化竞争愈发激烈、话语争夺日趋显性的世界,北京以其文明厚度与国家站位,必将承担更多的文化引导、制度倡议与外交统筹的角色。

        当世界仍在以“地缘政治”的旧地图试图理解中国,北京已开始以“文明地缘”的新方略塑造未来。它不是被动的文化陈列馆,而是主动的话语生成器。北京的文化外交战略地位,不是靠一句“文化首都”自封而来,而是在每一次对外叙事、每一场制度传播、每一轮国际交往中,一步步奠定的事实逻辑。它既是脚本撰写者,也是舞台总导演;它既为中国提供国际身份的表达方式,也为世界提供理解中国的钥匙。可以断言:未来中国的国家文化外交若要走得更远,必将更多地以北京为核心支点,实现文明引领、话语崛起与规则塑造的深层跃迁。

作者:朱松岭 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、教授